Image
Image
Image

        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平定县新关村,北起娘子关嘉峪沟,南至白灰村村口,全长20公里,是内长城重要的关隘。
        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可考石砌内长城,是我国比较早的明代内长城,罗哲文称之"有小八达岭之风韵"。据罗先生考证,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,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。
        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(其余三关是居庸关、紫荆关、倒马关),为"京畿藩屏"。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(1437),当时叫"故关",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。嘉靖二十二年(1543),"虏寇太原密迩故关,其关虽地当冲要,而旧城险要不足",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,取"固若金汤"之意,改"故"为"固",并于其后修了关城两侧的长城。《吕氏春秋》所指"天下九塞"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,历代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。如秦王翦伐赵、秦始皇尸归咸阳,韩信"背水之战",郭子仪、李光弼平定"安史之乱",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。韩愈、司马光、韩琦、于成龙、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。
        固关长城由于年时久远,战乱毁弃,加之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筑简易公路,建国后修筑307国道、太旧高速公路,都是横穿古长城而过,使这一重要文物古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。
        清朝末年,固关旧貌仍完好,古迹也未曾损坏,后来,屡遭战乱,无人监管,倒塌失修。特别是文革期间,损坏严重,城墙炮台等古建筑随意拆毁。现在,炮台有一个完整,三个半存,其余有低矮的台基;城楼倾圮,衙门、庙宇全部被拆,几乎成了一片废墟。昔日的固关城,如今只能看到它的遗址了。
        1998年后,当地村民靠投义务工和自愿捐款,修了固关南北两端数千米古长城和哨台、堞楼、药楼、关门、西峰寺、307国道跨路桥、太旧高速公路跨路桥、再现昔日雄关古道风采。
        据考证,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,属于中山国长城,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早155年,是我国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石砌长城,从始到今,古长城已经经历了237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战争洗礼。复修于明代万历十七年(1589年),在复修固关长城的同时在此建关设城,城内建有三座衙门,俗称为大衙门、二衙门、三衙门。大衙门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"庄懿王"坐镇指挥;二衙门设在后街,"把总"负责办理军事公务;三衙门设在固关关口附近,为"守备"负责把守,征收关税。明清时期,固关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,地形险要,位居要冲,扼晋冀咽喉,为先秦九塞,太行八陉之一,是井陉西出之门、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是保护北京的要冲。居庸关、紫荆关、倒马关、固关为明清京西的四大名关,同为"京畿藩屏"。
        在明代嘉靖年间,内蒙古游牧虏寇经常窜到内地扰乱,率军攻打故关(今旧关),因故关地形险要不足,险些被虏寇攻破。为加强防御,嘉靖皇帝下诏移关设城,正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工两千多人,将固关西迁十里筑隘口,改故为固,即今"固关",这就是固关名称的来历。推翻清王朝后,由于地名的变更,固关改为新关村。
Image
Image
平定县固关长城旅游景区开发处


平定县固关景区
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307国道旁
咨询热线:0353-6142258
官方网址:www.guguanchangcheng.cn

Image
Image
版权所有:平定县固关长城旅游景区开发处  技术支持:龙采科技集团  备案号:晋ICP备2021012394号-1